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3686|回复: 4

炎帝神农与黄帝关系之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9 16:36:04
来自于: - 贵州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说到中华文明的缘起,论者大多溯及炎、黄,“炎黄子孙”,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炎、黄并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对于炎、黄之关系,历来纷言聚讼,颇多异说,有待澄清。

据《国语》记载,晋大夫胥臣臼季(曾任司空之职,也称作司空季子)曾言道: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i]

而《易传》云: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ii]

又《大戴礼记》记载孔子之言,曰: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iii](王聘珍《解诂》曰“赤帝者,炎帝神农之后也”。按《文子?上义》“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可见“赤”、“炎”本义通。)

《国语》似乎说黄帝、炎帝是兄弟关系;《易传》认为神农氏早于黄帝;《大戴礼记》又说黄帝与赤(炎)帝有过战争。对于以上史料,后世解读各异,本文将略陈己见以呈正方家。

西汉贾谊认为“黄帝者,炎帝之兄”[iv],又进一步解释道“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v]。此说盖源于《国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贾谊据此推论炎、黄乃兄弟关系,且《国语》记载顺序为“黄帝、炎帝”,故认为“黄帝者,炎帝之兄”,“炎帝者,黄帝之同父母弟也”。按照贾谊的说法,炎、黄之战乃兄弟相争,战场位于“涿鹿之野”。这就和《大戴礼记》“(黄帝)以与赤帝战于版(阪)泉之野”的记载相左,亦与《易传》不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孔颖达正义“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继无怀之后,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揄罔,凡八代及轩辕氏也”。此谓炎、黄之间当为世系时代之更替,而非兄弟关系。

东汉贾逵另作新解,对于《国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的记载,他认为应解作“少典,黄帝、炎帝之先”。较魏晋时唐固、虞翻所言“少典,黄帝、炎帝之父”[vi],贾解为优。韦昭《国语解》即赞成贾逵之说,而且解释得更清楚,“昭(指韦昭,笔者按)谓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言‘生’者,谓二帝本所生出也。《内传》(《左传?文公十八年》,笔者按)髙阳、髙辛氏各有才子八人,谓其裔子耳。贾君得之”。可见炎帝、黄帝同血缘但不同世代,并非兄弟关系,此说使《国语》与《易传》的记载相合,甚确。

又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vii]《史记》显然综合了《易传》与《大戴礼记》的史料,对于黄帝的出身及描述,基本转引自《大戴礼记》;而关于炎、黄关系,则采用《易传》的兴替顺序,认为黄帝取代神农氏。而且《礼记?祭法》也将“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viii]置于“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之前,亦为相合。在此基础上,又揉合了《战国策》的记载“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ix],遂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36:33
来自于: - 贵州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咀嚼文意,《史记?五帝本纪》所言“神农氏”与“炎帝”实非一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曰:“‘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案司马贞之说,“炎帝”乃身名,“神农氏”乃代名。孔颖达亦主此说,认为“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x]“《史记》称黄帝伐炎帝之后于阪泉之野”。[xi]其实此说西晋杜预早已言之,《左传?熹公二十五年》有云:“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杜预注:“黄帝与神农之后姜氏战于阪泉之野,胜之。今得其兆,故以为吉。”《左传?昭公十七年》又云:“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意即炎帝其人为神农氏姜姓始祖。那么黄帝取代的不是炎帝本人,而是神农氏后代子孙。

但是,此种解释仍存在问题。考察《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此当指神农氏后代子孙。又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既然是神农氏后代子孙衰微,“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如何又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若按照杜预等人的解释,“炎帝”乃身名,则义至扞格。此“炎帝”不可能是神农氏姜姓始祖,又不当为神农氏后代子孙,甚为可疑。且根据前文所引,《战国策》说“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新书》说炎、黄“战于涿鹿之野”,《大戴礼记》说赤(即“炎”,上文已证)、黄“战于版(阪)泉之野”;而《史记》说炎、黄“战于阪泉之野”,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愚谓史迁良史之才,信者传信,疑者存疑,此处记载,当为备载异说耳。

《逸周书》云:“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xii]既然是“蚩尤乃逐帝”而“赤帝大慑”,可见蚩尤所逐之帝就是赤帝,即神农氏后代子孙,《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的记载与此相契。“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可见“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的主语当是黄帝,且“争于涿鹿之河”,已说明战场所在,《史记?五帝本纪》“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的记载亦与此相合。又《逸周书》有载:“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xiii]“独鹿”、“涿鹿”,乃一声之转。吕思勉先生认为“疑阪泉为神农氏或蚩尤旧号,涿鹿则其新居。蚩尤既灭神农氏,后裔遂袭其位号,故传者混二人为一,黄帝实只与蚩尤战,未尝与神农氏战也”;“则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史记》盖兼采两书,而夺‘一曰’二字也”。[xiv]此解甚卓,可释《史记》之疑。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炎帝”即“蚩尤”,于《易传》、《战国策》、《大戴礼记》诸书,兼采备载,异说两存,此乃修撰之良则,恰使《史记》更具史料之价值。而对于“炎帝”即“蚩尤”的原因,《史记》阙疑。《路史?禅通纪》注曰:“蚩尤,炎帝之后,恃亲强恣,逐帝而自立,簒号炎帝。邓展谓神农后子孙亦称炎帝而登封者。”此将蚩尤视作炎帝之后,“簒号炎帝”,以释《史记》阙疑,则神农氏与蚩尤本同部族,可备一说。又陆德明云“神农后第八帝曰榆罡。时蚩尤强,与罡争王,逐榆罡。罡与黄帝合谋,击杀蚩尤”[xv]。陆氏只说蚩尤与榆罡争王,而榆罡为“神农后第八帝”。“榆罡”亦作“榆冈”[xvi]、“揄罔”[xvii]。(笔者按:“榆”、“揄”易讹,自不待言;“罡”与“冈”音同义通[xviii],“冈”古体作“冈”,“冈”与“罔”形近易讹,故“榆罡”、“榆冈”、“榆罔”,本指一人)此说与《逸周书?尝麦》相合,皆认为炎、黄两部落共战蚩尤,至于蚩尤是否炎帝后代,则未言及。而《国语?晋语四》“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韦昭《国语解》注“‘济’,当为挤。挤,灭也”此又炎、黄相争。且《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炎帝”即“蚩尤”,“蚩尤”为什么可以称为“炎帝”?陆氏之说就无法解释了。于是后世学者根据《逸周书》“蚩尤乃逐帝”的记载,推断蚩尤“逐帝而自立,簒号炎帝”以调停其说;又进一步解释“簒号炎帝”的原因,认为“蚩尤,炎帝之后”以圆满其说。可见炎、黄之际,乃部落混战之秋,亦为剧烈融合之时。这在上古传说中就表现为纷言淆乱,进而导致史料记载抵牾丛生。后世学者不免强为之解,用以补缀其说。愚谓当是时也,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相互征伐,并在战争中加剧融合,最终形成以黄帝为首的民族共同体,跨越数千年,繁衍生息以至于今,此乃中华文化之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36:54
来自于: - 贵州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想谈谈炎、黄的出生。前文已论炎、黄同血缘但不同世代,并非兄弟关系。愚以为,炎、黄之出生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史为证,可考其实。关于炎帝的出生,《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孔颖达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同一史料,三者所引,互有出入。但是关于神龙首感生炎帝的记载,三者无异。关于黄帝的出生,《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孔颖达正义引《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路史?疏仡纪》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黄精之君也。母吴枢,曰符葆。秘电绕斗轩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于寿丘,故名曰轩”。皆言黄帝乃天上电光绕斗而感生。由此可见,炎、黄皆出生于知母而不知父的时代。

又据《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则炎、黄父族为少典,母族为有蟜氏,两者分别为“姬”姓、“姜”姓之始祖。“姬”、“姜”都从“女”旁,炎、黄当属母系。

所谓“少典”,其音源应作“昊天”。(一)“少”、“昊”,按王力先生古韵分部,上古韵部皆属“宵”韵[xix]。关于上古声纽,“少”属“书”纽(即“审三”),“昊”属“匣”纽[xx]。黄侃先生认为“审”纽当入“透”纽[xxi]。至于“匣”纽归类,各派分法相同。《说文》“饕”从“号声”或从“刀声”[xxii],可见“透”、“匣”两纽可有通转[xxiii]。故“少”、“昊”上古音本近。(二)据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典”,“文”韵“端”纽;“天”,“真”韵“透”纽。“文”、“真”二韵,戴震《声类表》同属“殷”部,孔广森《诗声类》同归“辰”类;“端”、“透”二纽,同属舌头音,[t]与[t‘],音位相近,清、浊之间,通转更为明显。故“典”、“天”上古音本通。是故“少典”即“昊天”,《诗》云“昊天有成命”[xxiv],郑玄《毛诗笺》曰“昊天,天大号也”。由此可见,上文所言神龙首感生炎帝、天上电光绕斗而感生黄帝等记载,与《国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并不矛盾,母系氏族社会知母而不知父,故有以“天”为父之现象。

至于“有蟜氏女”,由上文可知,《周易?系辞下》孔颖达正义引作“任已”、《初学记》卷九引作“姙姒”、《绎史》卷四引作“任姒”。“姙”同“妊”,若作姓用,则又同“任”[xxv]。而“已”,当为“巳”之讹体,“巳”、“姒”,音同而异写。愚谓“任”、“姒”合音为“日”。“任”属“侵”韵“日”纽,“姒”属“之”韵“邪”纽,“任”、“姒”合音为“之”韵“日”纽,遂与“日”字音近。是故“任姒”犹言“日”也。由此可见,炎帝部落存在太阳崇拜,实际上“炎帝”之“炎”也透露了这一信息,《诗》云“田祖有神,秉畀炎火”[xxvi],毛传曰“炎火,盛阳也”。  

炎帝部落视太阳为始祖之母,因为在古人看来,太阳周而复始,照耀大地,生长万物,具有“生”的意义。林惠祥《文化人类学》有言“原始时代最引人类惊愕的恐怕无过于昼夜的递嬗。有些时候他们能够看得见周围的物,黑暗一到忽变成一无所见,使他们不得不瞎摸或睡歇。每早太阳将出便有万道光芒为它前驱,不久便渐升高放出光明照耀大地,日暮它渐沉落,而光亮也跟它渐减少以至于全灭。以此人类的感情自然倾向于这光明的王,发生崇拜的方法,如贡献以牺牲等”[xxvii]。“任姒”生“炎帝”,即“日”生“帝”,正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太阳的崇拜,同时也起到神化祖先的效果。至于说黄帝之母与炎帝之母皆源于有蟜氏,更可以说明黄帝部落也秉承或具有类似的信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6:37:41
来自于: - 贵州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帝”由“日”而来,对“日”的崇拜实为“帝”义的本源。张舜徽先生曾考定“帝”字受义的根源是由“日”字来的[xxviii],条分缕析,洵乃深造有得之论。既然“帝”本源于“日”,那么上文所揭示的“日”生“帝”的现象,就顺理成章了,从而对于“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的说法,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

[i]《国语?晋语四》

[ii]《周易?系辞下》

[iii]《大戴礼记?五帝德》

[iv]《新书?益壤》

[v]《新书?制不定》

[vi] 韦昭《国语解?晋语四》引贾逵、唐固、虞翻之说。

[vii]《史记?五帝本纪》

[viii]《礼记?祭法》,郑注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ix]《战国策?秦策》

[x]《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孔颖达正义。

[xi]《左传?熹公二十五年》“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孔颖达正义。

[xii]《逸周书?尝麦》

[xiii]《逸周书?史记》

[xiv]《吕思勉读史札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xv]《路史?禅通纪》注引陆德明之说。

[xvi]《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xvii]《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孔疏引《帝王世纪》。  

[xviii]按:《水经注?泿水》引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他墓,墓后有大罡,谓之马鞍罡。”又《诗经?周南?卷耳》曰:“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可见“罡”、“冈”义通,皆可训作“山冈”之义。

[xix]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6页、第47页。  

[xx]出处同上注19。

[xxi]黄侃《文字音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古今声类表”,第157页、第158页。

[xxii]《说文解字?食部》,中华书局,1963年,第108页。

[xxiii]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4页。

[xxiv]《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及郑笺

[xxv]《汉语大字典?女部》,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xxvi]《诗经?小雅?大田》

[xxvii]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版,第227页。

[xxviii]张舜徽《解释“帝”字受义的根源答友人问》,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发表于 2011-10-10 23:10:31
来自于: - 广东肇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究,长见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 12:40 , 处理时间:0.081883秒, 2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