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氏文化的误解释疑 在很多雷氏家人中,存在这许多对雷氏家族起源啊·祠堂啊的误解,这里面包括一些对雷氏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文化人士,也有部分全凭家谱记载而误传的人士。这一是雷氏大多出自豫樟和冯翊二郡,就认为冯翊和豫樟是雷氏最大的两个祠堂;二是冯翊后人和豫樟后人在谁更早上多有争论。这种事又来已久,但一直没人加以说明。最近看了一些历史资料,我想应该出来说出真相了。 中国的祠堂文化起源于唐宋时期,远比我们的冯翊和豫樟迟得多。祠堂又称家祠 家庙活家祭等。是用来祭祀本家历代祖先的地方,在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在宋代逐渐发展兴旺起来。但唐代只有皇家或者王室才有资格修建家庙,普通臣民是不能建祠堂的。到了宋代,统治者延续了唐代的部分统治制度,但已有所创新,限制也逐渐放宽,所以家庙就逐渐多了起来,但也只限于王公大臣或是对朝廷有功的文臣武将及地方士绅。普通老百姓还是严格禁止的。 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收买汉族人心,对宋代所存制度进行了一些选择性保留。修建祠堂的行为作为一种稳定民心的举措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放宽,这时不光是达官贵人,就是普通平民中的显赫人士也开始修建自家的祠堂。到了明代,这种制度完全放开,民间修庙之风得以盛行。所以就有了普通百姓举全族之力修建祠堂的举动。所以说,祠堂文化起源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我们现在说称的豫章和冯翊其实是雷氏先祖生活和雷氏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地名,因为我们雷氏自此开始兴旺发达并活跃于社会舞台,后人为了纪念家族的兴起就以这两个地名作为我们的郡望,但这并不是堂号。全国以豫章和冯翊为郡望的姓氏有很多。比方说古代豫樟的四大名门望族:罗氏,涂氏等也以豫樟为郡望。 由于历史的原因,远古文字记载的匮乏,所以祖根无法查询,南方雷氏皆以这两个地方开始修谱。所以豫樟和冯翊应该是雷氏后人的尊推郡望,这一方面当时雷姓在这两个地方大量聚集,人丁兴旺。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在这些地方出了在当时或影响后世的重要人物。比方说豫樟郡就是以焕公为尊的,一方面因为当时焕公出任丰城令,丰城隶属于当时的豫樟郡。豫樟郡即现在的南昌地区,再加上绝大多数雷氏族谱都是以焕公为始祖开始修谱,在以前因为没有谱书记载,所以雷氏以豫樟为郡望和焕公为始祖就不难解释了。 第二个问题是冯翊和豫樟哪个更早的问题。先从地名开始说起:冯翊郡即汉代的左冯翊地,武帝太初元年置冯翊郡。即今陕西大荔县治。在随时废郡存州,唐曰同州。东府就是指同州府。其实这个问题在族人中多有争议,特别是在部分冯翊和豫樟后人之间颇多微词。但据史料记载,豫樟设郡为高祖五年(汉高祖刘邦),高祖初掌政权后,派大将雚婴收复南方数省后置豫樟郡,所辖面积和现在江西省差不多。后来的焕公所任的丰城即豫樟郡下辖。(另有一种说法为当时丰城即现湖建南平,这一说法有待考证。但现在通用的说法是江西的丰城县一带).冯翊设郡是在武帝初年(公元104年),即今天的陕西大荔县一带。由此看来就是以地名的起源来看豫樟要比冯翊早得多。另外从雷氏家族的繁衍来看(因大量族谱记载都为焕公始)。有史记录为: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樟人(今江西南昌)雷焕的后裔现仍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致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这说明雷氏应先豫樟后冯翊。豫樟不管是从地面的诞生和雷氏的繁衍来说都比冯翊要早得多。冯翊雷氏的起源和繁衍甚至比四川湖北部分雷氏还有晚些。 家谱的起源之误 据王鹤鸣先生的《中国家谱通论》记载,家谱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记载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文字资料。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上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为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历史的确实性。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划的建置。郡号名有取自于郡名·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一个郡望堂号的现象。如王 胡两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家谱的起源历史上这样的: 先秦时期家谱萌芽,汉代·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国家设谱局。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为官府垄断。分九等,李氏一等。这时的家谱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主要为了举仕为官或是联姻·显示家族血统的贵贱为主。这时的家谱主要为皇室或王公家族用来证明身份的依据。 宋代时家谱发展的转折时期,家谱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也由官修发展为私修。但这时的修谱也主要为达官贵显和士大夫或者名门绅士为主。普通老百姓还是修不起谱的。真正普及家谱是在明清及民国时期。但这个时候的修谱多数意见失去了史料的真实性,由于当时很多家庭成员并没有多少文化素质以及家族变迁,很多文字记载的资料以及失传。所以很多家族修谱因为祖宗历史资料的匮乏而无从查证。大部分的家谱资料都不得不依附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根据他们的家谱记载来续写自己的家谱,造成现在许多家族翻出家谱来都是和某为历史名人大有渊源。但其实很多家谱(特别是近代的家谱)并无多少历史价值的原因。这其中原上海滩大流氓头目杜月笙修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杜月笙其实是个孤儿,他自己并不知道源出何处,但后来的发迹了,就想为自己修一个光鲜的家谱,于是请来一个教书先生为其修谱。教书先生很是废了一番功夫,搜肠刮肚地往上追溯姓杜的名人。最后终于给他想到了唐代明相杜如晦,于是就向东家汇报他家的家谱就从唐朝开始修起。可杜月笙是个文盲,他根本不知道杜如晦为何许人也。他觉得杜如晦名字里面有个晦字不吉利觉得不好,叫先生另外帮他物色一个祖先。后来先生查阅大量历史书籍终于找到一个同样是唐朝的一个大官也姓杜,但是一个大奸臣。但他不敢和东家说明书奸臣,只说也是一个宰相。杜月笙连说好好好。于是杜月笙就把自己定性为一个奸臣之后。 所以我们在看家谱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份头脑清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看待家谱资料,并不是没一份家谱都是历史资料。这跟我们的祖先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有关。在就是由于漫长的历史动荡,很多真实的史料都大部分遗失,家谱资料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在旧社会,很多人连衣食和身家性命都难保,哪里还有精力去完成修谱大业哟。但也不能说所以的家谱资料都不是真实的,至少还是有大部分家谱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那这一部分就是万分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们要万分的尊惜,不可辱没了祖宗的心血。 |
|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 13:01 , 处理时间:0.079407秒, 24次请求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