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5226|回复: 1

陕西渭河雷家大院兴衰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 22:40:45
来自于: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家大院在周围百十里路以内是很有名声的,曾经兴盛过,但是,不过三百多年,到了清朝末年,雷家大院衰败得一塌糊涂!
据说雷家大院的始祖是元朝末年从渭河南岸的黄土塬来到这儿的。他是一个精明的汉子,对风水、阴阳一类事情十分精通。母亲早逝,父亲既当爹又当娘把他拉扯成人,等他长到三十岁的时候,父亲却一病不起,离开人世。老父的抚育之恩让他决定寻找一棺风水较好的墓穴,让老人在地下得到安息。于是,他背了父亲的骨灰盒,爬上南塬,站在最高的金山向四周瞭望,却见东南方一股金光从地下斜射到空中,他断定东南方有穴位,就顺着官道一路走来,到了许家庙这个人口密集的村子,忽然不见了金光。正在纳闷,却见村东大河里跃出一条吸足了水的金龙,直向前方腾腾而去,细看,一条黄土岭横在眼前。他急慌慌地连鞋子也没顾得脱,扑过河去,喘吁吁地登上了这条黄土岭。
脚下是黄土岭最低的地方,顺着土岭向北望去,恰似一条带角的黄龙向着北边的方向直直而上,一下子扒附到老鸹山的根底。他站着的位置正好是黄龙的尾部。再向东方瞭望,一座如弥勒佛般的高山横贯天际,山下一只酷似老虎的土梁盘踞在大河的东方,虎与龙相持的空间地带是一个很大的村子。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一个龙盘虎踞之地。好穴!他在心里说。
放下先人的骨灰盒,从腰间掏出罗盘,置于脚下,正要勘察方位,却听见身后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扭回头,一位西藏喇嘛站在他的身后,穿着一身黑色长袍,零乱的头发间缠绕着几绺红绸子,腰间同样掖了一副骨灰盒,正拿犀利的眼神盯着他的罗盘。他知道事情不妙,这位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和他踏到同一个穴位了。那喇嘛虽然没有说话,却死死地盯着他,丝毫没有走开的意思。他只好收了罗盘,站直了身子,舒一口气,折身回到许家庙,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岂知那位西藏喇嘛一声不吭地跟在他的身后,同样住进了这家店里。
息灯后,他仰身躺在土炕上,丝毫没有睡意,一直在思索着那个令人心动的穴位,决定待西藏喇嘛睡着后,偷偷地再去那里葬了父亲的骨灰。于是,他装着磕睡的样子,可劲地打呼噜,不过半个时辰,那西藏喇嘛终于因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呼噜呼噜进入梦乡。他这才悄悄地下炕,背起骨灰盒从后门走出去,趁着明晃晃的月光,踏过渗人肌肤的河水,径直跑上他午间勘察好的地方,抡起铁锨挑了一个大坑,把骨灰盒放进去。正要填土,却见西藏喇嘛喘吁吁地向他走来。正是半夜时分,两个男人为了一棺穴位相聚在这荒郊野外,必然有一场格斗,于是他手提铁锨,拉开战斗的架式,说:“对不起,你来晚了!”那西藏喇嘛咳嘘一声,只向他伸出一个小拇指,他不懂喇嘛的意思,就一屁股坐在墓穴旁边,死守下来。西藏喇嘛二话没说,只斜他一眼背起骨灰盒另谋出路了。
这雷家后生回到渭南老家,越想越不对劲,唯恐西藏喇嘛返回来,扬了老父亲的骨灰,而把他先人的骨灰埋进去,于是,第二天就携妻将子风尘仆仆地来到墓穴跟前,在龙岭与峒峪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挑选了个平台,割尖茅,结草庐,安顿一家大小住了下来。为老先人守墓的这块地方,从此就叫“雷家嘴”,他算作雷家第一代始祖!
zgR0p.jpg
在秦晋大地上,这样的大院已成一种文化符号
安顿好一家大小的住所,雷家始祖首先给门前栽了一棵柳树,也许他的渭南老家门前就有一棵柳树吧,再不然,就是柳树易于成活,他希望雷家人像柳树一样很快地在此生根发芽,让绿色永驻雷家嘴。
不过一年半载,雷家始祖带领他的老婆娃娃,在门前挖出了三十多亩肥沃的土地来,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滋润了的雷家始祖又谋求新的发展,把龙岭上老父坟茔以北的大片土地再一次开垦出来,于是,雷家就成了拥有七十多亩土地的大地主了。接着,雇长工,请短工,大兴土木,不过三十年,盖起了三院大房,每院四进子,有厅房,有上房,偏房耳房一应俱全。红木家具、各种农具,该有的一样不缺。雷家从此名声远扬,成了方圆几十里路以内的大财东。
当然,各种各样的议论纷纷扬扬地在周围传播开了,其中传得最热的一条消息是,雷家大院之所以发达得如此迅速,皆因雷家始祖为父亲选择的墓穴是一个十分要好的风水之地。老祖的灵魂荫护着后辈子孙,子孙们就没有不发达的道理!
一代一代的雷家子孙后代,延续着这兴旺发达的香火;雷家的老坟由小变大,后来竟成了半亩地大一片陵园。陵园内柏树成荫,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好不森严!
再后来,村里村外的人都发现,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有一枚铜盆大的红灯笼从雷家老坟里升起来,稳一稳神,就顺着龙岭一跃一跃地向北而去,直达龙头——老鸹山。天亮前又顺着龙岭一跃一跃地回到老坟里。人们都说,这红灯笼是雷家人的“脉气”,是老祖先上山为后辈子孙采“宝”去了。只要红灯笼永存,雷家的日子就会蒸蒸日上。
到了清朝中期,四社八村集资在雷家老坟前修了一座峒峪庙,这雷家老坟从此更加神秘化了。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位西藏喇嘛,在庙前庙后转了一圈,然后住进庙里,和道士们融洽地吃吃喝喝谈佛论道。据说,这西藏喇嘛白天在庙里闲谝,晚上却走出庙门在周围转悠。不过十天半月,那西藏喇嘛却无声无息地不见了踪影。人们感到奇怪,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雷家老坟的灯笼上,这才发现那铜盆大的红灯笼再也不见升起来了。周围的人于是就传开了,说西藏喇嘛把雷家的“宝”盗跑了。
雷家老坟里没了宝贝,荫护雷家的“脉气”自然就不存在了。
偏不偏到了清朝末年,雷家掌柜的染上了抽大烟和掷骰子两样恶习。人被鸦片麻醉得皮包骨头,终日还不离赌博场。在村子周围玩耍还不解渴,竟出外赶场子,北到渭南,南到镇柞,西去长安,东到灞龙庙。行走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几个背铜钱的小伙计。一次在灞龙庙的赌场里,一夜之间竟输完了全部家当。赢家不让他走,于是吩咐小伙计连夜赶回雷家嘴,放出话去,变卖全部家产。适逢岳家军牛皋的后代,逃荒来到河东村,依靠打铁为生,挣了点钱,当时就把雷家大部家产买到了手——门前三十亩肥沃土地,临河两院厅房大屋,连雷家老先人从明朝留下来的酿酒作坊一并卖于姓牛的。从此,一个雷家大院稀里哗啦倒闭了,倒闭得一塌糊涂!
民国的最后一年,我到峒峪庙上学读书,每天从雷家嘴经过,只见村子东头住着姓牛的,村子西头住着姓王的,偌大一个雷家嘴仅仅剩下三户人,雷家嘴已经不是雷家人的天下。唯有五百年前老始祖在门前栽的那棵柳树,虽然没了枝叶,但那不朽的树桩还孤零零地奓在街巷里…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打墙的板上下反;我们当地人还有一个说法,富不过三代。我想,这不会是定律,世事不会那么绝,三十年非翻个个儿不可?富了三代,第四代就非变穷不行?我认为,事在人为,关键看第四代能不能坚守前三代的家业,并在原有家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第四代如果比前三代还敬业,还吃苦,还有创造力,第四代会更发达,更兴旺。当然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向后的任何一代,如果出个败家子,吃喝嫖赌,恶习粘身,再富裕的家业也会葬送在他的手里,日子迟早会被他踢腾得一干二净。
这就存在一个教育后代的问题了。老百姓日子富裕与否,家长应教育后辈子孙勤俭持家,千万莫染上与发家致富相悖的种种恶习;国和家一样,封建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闯下江山的老一辈革命家,也必须教育下一代接班人,除了巩固江山外,还要发展壮大,图谋更加深一层的创新,如果所有的国家干部都染上了贪污、受贿、吃喝嫖赌的恶习,国家也会衰败的,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灭亡的。
雷家大院的兴衰史,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应该用作借鉴的一面镜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8:14:39
来自于: - 贵州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对比,上面插图应该不是文中所述的雷家大院。图片应该是泸州江阳区的雷家大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4 04:02 , 处理时间:0.081090秒, 24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